top of page
Search
Patrick

淺談咖啡: 咖啡貿易 公平與直接

Updated: Nov 20, 2019

咖啡貿易 公平與直接

咖啡,是繼石油後世界第二大商品。跟其他農產品一樣,價格會隨收成多寡而波動。為保持全球咖啡產業鏈數以百萬人的生計,自1962年起,出口和入口國參與並制定了「國際咖啡協議」(International Coffee Agreement),以配額來穩定市場供應。


公平貿易的誕生,源自教會或慈善組織對發展中國家手工藝品的推廣。參與公平貿易咖啡,農民必須先付款取得認證,並加入認可的合作社,以若干環保形式生產,才可受到每磅1.4美元(約11港元)的底價保障。合作社會將部分收入用於產區的社區建設,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。 然而,自第三浪潮席捲全球,咖啡市場的金字塔裏,多了一個稱為「精品」的級別。加上以「盲測」評分的咖啡選拔賽Cup of Excellence普及,咖啡買手從以前只購買混合不同農莊區分的生豆,轉而直接向得獎農民洽購代表自己名譽的咖啡。農民亦漸漸為自己的農作物感到自豪。


直接貿易三贏

這種「直接交易」(direct trade)的好處是三贏的:農民收入提高,烘焙師選擇更多,而消費者的咖啡也更好喝。縮短產業鏈,市場脈搏可更易傳到上游。曾有中美洲農夫向筆者表示,直接交易比公平貿易更公平。


街市的西瓜多是以斤作價,而從外地進口的優質西瓜,當然是逐個計算了。以一般農作物的模式買賣精品咖啡,已經不合時宜。咖啡貿易的轉變反映咖啡在市場的定位改變:由每日一杯的提神品,逐漸變成可欣賞細味的藝術品。

至於公平貿易,則如標榜「無招牌」的公司,其本身已經是一個商標品牌。消費者以較高的價格購買咖啡,滿足行善之舉。筆者認為,過分的善意或會變成施捨。制定底價的機構,其實由北半球的買家主導,此價過去多年未變,箇中原因不難明白。

傳統上,把咖啡引入南半球殖民地栽種,是為了供應以北半球為首的富庶國家。此「北尊南卑」的趨勢,已隨農民醒覺而改變。在全球化的大氣候下,農民比以前更易掌握市場價格和口味;手握高質咖啡的,更不甘於公平貿易,他們會透過更多渠道爭取理想的價錢。


皇帝女唔憂嫁

英國著名烘焙商Has Bean最近在博客留言道﹕「皇帝女唔憂嫁!跟我們直接交易了數年的莊園,在我們待之以誠,悉心交流下進步,豈料一有市場他就離我而去。」一語道破了直接交易的問題﹕市場供求是現實的,不用施捨。可以預見將來的交易模式,農民的主導位置會進一步提高。




296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